English

朱相桂与森达的奋斗之路

1999-01-17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吴勇生 我有话说

1998年9月8日,在首都人民大会堂,江苏森达集团董事长朱相桂面对来自经济界的几十位中外专家、学者和企业总经理自豪地宣告:“经过筛选,确定由意大利尼科莱迪、百罗利和法尔卡3家著名鞋厂定牌生产森达皮鞋。”中国制鞋企业终于向皮具王国意大利输出了自己的名牌。

从牛棚起家,21年风雨兼程,森达终于拿到了全国皮鞋行业唯一的驰名商标,登上了全国最大的单个皮鞋生产厂家的宝座。1997年,据内贸部统计,森达的市场份额已达到鞋类产品市场的31.9%。在愈演愈烈的价格战中,你会在各地商场中看到“森达不打折”的横幅,即使这样,日产1.5万双皮鞋仍供不应求。森达缘何一枝独秀?前不久,记者来到森达集团探秘。

不断超越自我

走进森达集团的大门,举目可见黑色的大理石照壁上镌刻着6个金光闪闪的大字——“视今天为落后”。这句话就是森达人实实在在的追求。“企业家最大的敌人是自我”,朱相桂经常这样告诫身边的人。也正是这种危机意识,使得森达不断超越自我。

1993年,“森达”人夺得了“中国首届鞋王”的桂冠,皮鞋产销量达到100%。朱相桂却从企业的红火中看到了潜在的危机:随着国际市场经济一体化进程日趋加快,中国企业面临的竞争对手不只是国内企业,还有国际一流企业。森达要想常胜不败,就必须与世界一流高手实施“高位嫁接”。

和谁“嫁接”?到意大利去,那里是世界制鞋业最发达的地方。1993年10月,朱相桂飞赴亚平宁半岛,他设法和意大利制鞋协会主席马尼龙格取得联系,促成其率领意大利制鞋代表团访问了森达。

马尼龙格相中了朱相桂,相中了森达,他给森达打了99分,同意和森达结为合作伙伴,但却向朱相桂提出了苛刻的条件:每年提取销售额的3—5%作为合作费用。这个百分比意味着森达一年要拱手让出近千万元利润。“要得金凤凰,就要舍得金弹子”,要让森达从田野走向世界,就必须拥有一流的设计大师。朱相桂认为,这笔钱值得花,马尼龙格是意大利制鞋业的最高权威,一流的技术值一流的价钱,经反复谈判,一个为期15年的合作合同终于签订了。此后,他又以车间为单位,先后与意大利6个厂家、30多个设计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。

制鞋人在中国俗称为“鞋匠”,鞋业地位可想而知,而朱相桂在考察意大利这个制鞋王国时却发现,在这个国度,一双双精美的皮鞋犹如一件件匠心独具的艺术品,既典雅,又气派。他明白,这是气质与品位上的差距。要缩短这种差距就必须时刻了解国际最新时装和鞋品信息。他先后从美国、日本、法国等12个国家和地区聘请了13名国际信息员,对他们提供的世界各地鞋业信息用电脑储存筛选,并在意大利和台湾建立了两个制鞋设计中心,每天都有大量世界各地的最新鞋样设计图传到森达。森达的70多位设计师,每年也都要出国十多次学习先进技术。这样,森达鞋的创新就有了活力。原来为森达打99分的马尼龙格看到了朱相桂的胸襟和气魄,他把与森达的合作“当作一生中的大事”,自任森达在欧洲的总代理,一座横跨欧亚大陆的鞋桥由此建立起来。

在买方市场中创造卖方市场

每年,朱相桂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外面跑市场,甚至亲自站柜台。他发现,商场里的皮鞋琳琅满目,应有尽有,鞋业市场似乎已经饱和,但有许多消费者到商场买鞋,试来试去,还是买不到合适的鞋子,只好空手而归。这给了他一个启示:无效供给过剩,有效供给不足,才是这种现象的本质。他们决定把开发市场的重心放在有效供给上,并将1997年定为森达的有效供给年。

朱相桂认为,生产和销售服务要从消费者的需要出发,服从于消费者偏好的变化。鞋业市场跌入低谷时,森达在全国性消费调查的基础上,科学地实施了男鞋女鞋分流、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分流、风格分流、档次分流等四大分流战略,在稳定高中档生产的基础上,引进国外的胎牛皮、袋鼠皮、驼鸟皮和鳄鱼皮生产高档精品软皮鞋,“挖空心思”开发出空心的按摩保健鞋,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。同时不断开拓服务空档,通过服务提升附加值,如围绕精品鞋的销售在各地建立名人档案,对特别脚型的消费者跟踪服务,从而锁定一批顾客。

与此同时,森达对市场销售也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,为适应不同地区市场的情况,将销售总公司分成南北两个销售公司。针对北方消费者信任大商场、追求时尚新潮的特点,继续实施“进名城、入名店”战略,在名城名店中争取市场份额。针对南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成熟、购买行为分流的特点,要求南方公司在守住名城名店的同时,大力开发县城、富裕集镇和地级城市的销售。

“四大分流”增加了森达皮鞋的有效供给;销售的细分,增强了森达皮鞋的市场渗透能力。正是靠着这样的“杀手锏”,森达终于从买方市场中创造出了别有洞天的卖方市场。1998年森达的产销量高达99%。

打出中华民族的世界名牌

启发朱相桂的是两则生动的故事——

广州某家皮鞋总汇搞展销,柜台前人头攒动,顾客争着选购一种皮鞋。朱相桂也拿起一双,一看惊呆了,这不是森达生产的吗?仅仅是换上一个外国的洋名,价格就比自己的出厂价高出5倍多。

北京燕莎购物中心。森达鞋刚刚进入这家商店,售货员再三推荐,可顾客使劲摇头:“没听说过这个牌子。”

朱相桂悟出一个道理:牌子没名气,再好的货也不会成为大众的消费热点。于是在1992年元旦前夕的一次全体员工会上,朱相桂提出,名牌是无形的财富,名牌是特殊的生产,森达要发展,就必须创名牌,“实施名牌战略,创造名牌产品”。

用名人作宣传,用名人效应带动名牌效应,但广告投入大,要500万元啊!有人不同意,“500万,能办一个厂了”。“好货也要勤吆喝,我们要更新观念,要有长远眼光,要舍得投入。”朱相桂力排众议,果断拍板。对朱相桂来说,这是一次飞跃。森达开始了从传统的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历史性跨越。广告宣传的结果比预期的更好,森达鞋随着广告飞进了千家万户。此后,森达大手笔做广告、建卖场,几年来已累计投入3亿多元。森达不仅叫响了自己的牌子,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,接连夺得“中国首届鞋王”、“畅销国产商品金桥奖第一名”、“中国驰名商标”等多项桂冠。

森达的牌子越来越响亮,国外鞋业巨头们按捺不住了。英国一家鞋商看中了森达在中国鞋业市场可观的份额,要求出资2亿元进行一项旨在控制森达的“合作”。不久前,皮尔·卡丹公司又几次向森达发来传真,要求挂皮尔·卡丹的牌子,卖森达的产品,而且森达给多少货,他们就销多少货。但是朱相桂不动心。对民族品牌的坚定维护使世界鞋业巨头们为之折服,欧洲权威人士说:“在中国,制鞋业中实力最强的是森达。”所以才能有意大利三家著名皮鞋厂与森达签订协议,由意大利技师用西欧的原辅材料定牌生产“森达”皮鞋的事。

今天,朱相桂的眼光已不再是称雄国内,而是要跻身世界一流企业。在把森达品牌输向世界市场的同时,他又提出了创建森达“大名牌”的战略构想,即要有大市场、大份额、大规模、大文化,又要有世界一流水平。朱相桂又一次向新的制高点迈进,开始了新的创业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